清心寡欲
清心寡欲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的《定风波》,写这首词时是苏轼被诬作“谤讪朝廷”遭到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的三年,即公元1079年,苏轼经历了坎坷的宦海沉浮,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于元丰五年三月五日在沙湖和一些友人游玩,忽然遇到大雨,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因此大家都觉得狼狈不堪,雨过天晴后,苏轼联想到自己的坎坷人生,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苏轼旷达超逸的胸襟,不畏坎坷的情怀,充满了清旷豪放之气。尤其是结尾处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包含了深厚的人生哲理,道出了,一阵风雨之后,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对于仕途的挫折和失意浑然看淡,达到了一种胜败相忘、无悲无喜、宠辱不惊、旷达潇洒的境界。
苏轼的一生,从政大约四十年,大多数时间是在新旧党派争斗的漩涡中坎凛起伏地度过,几经沉浮,先后被贬于定州、知州、惠州直至儋州,在宦海沉浮经历人生挫辱之中,看淡了世情冷暖、感受了人生无奈,困苦的生活中练达了乐观豁达的心态,淡然寡欲的情怀,并能在其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创作,写出了诸多不朽的诗词佳作。
人生在世,没有几个人能够一帆风顺,即便少有挫折也未必是多好的事情,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一场经历风雨的洗礼,遇到的困难挫辱越多,感悟就会越深刻,得意坦然,失意淡然,才是生活的至高境界,在困苦中挣扎过,在高处跌落过,经历起起伏伏,依然能够乐观豁达,失意不失志、得意不尽欢才是生命的至真价值体现。
人的一生赤条条的来,孤孤独独的走,两袖清风,一片清心,足以。仔细想想,无论是官场还是商场高低相争,无论是权利还是金钱,乃至亲情友情,有那样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呢?其实一样都带不走,唯一能带走的就是属于自己的感悟和认知,当一个人在离开这个红尘俗世时能够没有贪恋的苦恼,没有舍弃的悲伤,保持坐看风云起,空然无一物的清心与寡欲,即是功德圆满。
吃饭穿衣,是生活的必须,吃什么穿什么却大不相同,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对吃饭穿衣的要求就会不同,有人说这是品味,是对生活的态度,也有人说这是虚荣心作祟,是贪欲的表现。其实饭只要吃的健康吃的饱就好,衣只要穿的端庄穿的得体即可,但如今更多人追求的是吃的排场,穿的时尚,其实也没有什么错与对的分别,重要的是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真实的感悟。
我现在的饮食习惯让自己出门吃饭变成了一大难题,因为只吃素不沾荤不饮酒,一个人吃饭还倒也自由,想吃什么随心就可以了,一到饭局上就麻烦了,先说一下正规的酒宴场合,一个酒宴的上半场吃喝都和我不沾边,鸡鸭鱼肉生猛海鲜都是打头菜品,我只能看着别人吃喝,只有在快结束时才上几道素菜,于是我只有结尾的份。再说朋友或同事日常的碰头就餐,别人要照顾我的饮食习惯,所以点餐也有所顾忌,我也总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每次都要先说一句话,我一个素菜,其它都是你们的,然后独享那份素品。久而久之,便不情愿参与人多的环境,习惯了独处的享受。
素食虽然在这个时代的交际层面上略显有些不入流,不合群,但真的可以清心,不仅健康而且有份莫名的心安。没有素食之前,往往面对一桌子的菜还要挑三拣四、评头论足,甚至总觉得有哪道菜应该点却没有点到,常有心生遗憾之感,自素食后,对于任何荤腥菜品均失去了兴趣,不仅觉得每道素菜都是好菜,而且胃口很好。
自素食以来,自我感觉身体舒服多了,原来经常会有胸闷感,现在几乎感觉不到了,随之而来的感觉确有神清气爽,周围的很多人对我的评价是脾气好了很多,如此看来素食不仅健康了我的身体,清化了我的肠胃,更让我对诸多事物也看淡了许多,不再像以前经常过多的计较对与错、好与坏,甚至名与利。
生命中的诸多苦恼的来源,归根结底是我们太过于对欲望的追求,总想去得到一些我们认为应该属于我们的东西,其实世间万物没有任何一物是属于我们应该占有的,就连生命在历史的洪流里也只是一个过程,从宇宙的时间和空间来看人的生命,只能是瞬间而过,甚至更短。当年威风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统一霸业,修建万里长城,那是何等的辉煌!而如今呢?只能在后人发出“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感叹中消失于浩瀚的天际,不知所在。既然世间没有属于我们的东西,又何必再去计较东西予我的得与失、多与少呢?
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只需要尽心尽力去努力达成自己的梦想,完成自己的使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便是赋予了生命最高的价值,便是不负生命不负时光,至于最终的结果,连生命都会归于尘土,其结果就更不必自扰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而已。
六祖慧能有一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间一切都是空的,无任何一物,我们所看到的所感受的一切只不过是肉身中的眼耳鼻舌身的感知罢了,心空一切皆空,心贪一切皆烦恼。
清心便能寡欲,寡欲自会心安!